欢迎来到远景建筑! [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

免费发布信息

热门关键词: 设计施工 砖瓦 彩画 建筑案例 园林景观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镇大全

上庄村古镇

浏览次数:872     发布时间:2020-10-09

  


山西阳城县上庄村,明正德年间,杨氏始祖杨干自山西洪洞县携家迁至此,见此依山傍水,且村东有一千年古刹,是立村之“风水宝地”,遂定居于此,渐成村落,因在小庄之上,故名上庄。   翻开《人文晋城》的“阳城篇”,首篇介绍的就是“天官故里——山西上庄村”。有民谚说,“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三庄”所指的是现在润城镇上庄、中庄、下庄。在当地人眼里,明清以来,上庄村最引以为荣的就是号称“天官”的明朝重臣王国光。   据《明史》记载,“国光多才智。掌邦计时,多所建白”,办事极为干练。王国光从嘉靖二十三年考取进士,入官场后,虽仕途坎坷,但一生为国效劳,对皇帝忠心耿耿,对百姓也充满关怀。至今在上庄村以及周围村里,人们一张嘴就能讲出几段与他有关的故事。王国光步入官场之时,明王朝正处于没落阶段。他出任吴江知县行前,世宗诏其谈话:吴江“人繁物阜,人繁难理,物阜易动,惟勤惟廉,庶其克之”。到任后,王国光在衙门前竖起块石碑,上书“山西王国光,初任到吴江,若受一文钱,客死不还乡”。以此表明惟勤惟廉治好吴江之志。   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从明朝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时间,共走出了五位进士、六位举人,贡、监生员有数百人之多,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充分体现了人文的鼎盛。   上庄村至今约有600年历史。根据清同治《阳城县志》、村中碑文、《王氏正派谱序》及村中历史建筑推断,村落格局形成于明初。上庄村内最低处是“水街”,一条源于樊山的小溪经街流过入庄河。街道由条石铺筑而成,平时是街道,下雨时就成了河道。河两岸是紫砂岩砌成的堤坝,明清两代留存的青砖瓦舍沿溪而建,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更有数座看家楼堡拔地而起,为山村增添了几多威风。   数百年来,上庄古村在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保留了完整而传统的地域乡土文化特征和众多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的设计完全继承了封建的“礼制”和习俗,并在建造伊始就大量引进了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布局以庄河为中轴线,在河的南岸有天官府、进士第、炉峰院;在河的北岸有沿街院、司农第、司徒第、亚元府、王氏祠堂、大参第、望月楼、参政府、武举第、樊家庄园等。   入口处的永宁闸是上庄村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整体砖木结构,下面砖拱跨度达7.35米,闸上建永宁阁。其建筑风格集水利、风景、宗教、文化于一身,达到了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村中“水街”中部有一滚水泉至今日夜流淌,冬暖夏凉。老百姓想吃泉水就在石砌的“井”里挑,洗衣服就在泉水溢出的下游洗。   炉峰庵俗称“南庵”,因位于村南香炉峰半山腰而得名。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庵依山而建,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关帝殿、拜亭、戏台等为清代建筑,东部村民称为“下院”。大部分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有高媒殿、文昌阁、夫子殿、三教堂、十八罗汉殿及钟鼓楼等建筑。庵外,植于明代的白皮松东、南、西三面环绕,枝叶繁茂。漫步于用石头铺就的古河街,在石头砌筑的坚固护坝两侧,整个古建筑群布列有序,规模宏伟。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有“中国民居第一村”之美称。   交通   山西阳城到润城有班车,也可乘面包车或包车到上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