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远景建筑! [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

免费发布信息

热门关键词: 设计施工 砖瓦 彩画 建筑案例 园林景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古建旅游

余姚柿林村|千人一姓 耕读传家

浏览次数:891     发布时间:2018-05-18

  

 

      宁波余姚市柿林村地处四明山腹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村内保存有大量清末民初的房屋建筑,是浙东山乡古村落的典型代表。这里还是国家4A级景区“丹山赤水”的所在地,自古以来被道家誉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宋徽宗曾御书“丹山赤水洞天”。历代诸多名人雅士到此揽胜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

余姚柿林村

余姚柿林村

      柿林村是一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全称皆一个姓——沈。据资料记载,为周文王的后裔,古时一路从河南迁徙至此。此外村中文物古迹众多,沈氏宗祠、赤水桥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村,一个姓,一口古井饮千丁”高度概括了柿林村的特色,单一的沈姓血缘,隐逸山林,自供自足,质朴善良,无意仕途却知书达理承传“耕读传家”的家风村俗。

余姚柿林村

余姚柿林村·“第九洞天”

      据资料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冉季封于沈,是沈氏始祖,其45世祖于元末明初迁居柿林,为柿林沈氏始祖,该始祖即太隆公。该地曾因人才辈出称作“仕林”,又因两岭对峙称“峙岭”,现因盛产柿子而得名“柿林”。唐代诗人李白有“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之吟,明代诗人又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胜游”之记。柿林村的开村始祖沈太隆也曾赞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士择宜居此在,岭头惟有白云来。”

余姚柿林村

柿林村小巷

      在柿林村的西南角,有一处占地一亩左右的古建筑群,粉墙黛瓦,庄严肃穆,这就是沈氏宗祠。沈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只有后进正屋五间,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建前进五间,但均未告竣。至清咸丰二年(1852年),前后进正屋被修葺一新,并配建左右厢房及阶砌、照墙、台门等(据说,祠堂的照墙一般只能建成一字形,因沈氏祖先出过贡元,才允许建成八字形),工程才算告竣。之后,沈氏宗祠又经多次修葺,现存祠堂是1994年重修的。

余姚柿林村

柿林村·丹山赤水奇观

      柿子是柿林的传统名果,以果色艳丽、肉质柔软甜度高而闻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金秋十月,在柿林村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丹山赤水柿子节”,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除此之外,高山云雾茶、笋干、番薯枣子也是柿林当地的特产。

      在柿林村,还有一个传说——“孟冬哭竹”。孟冬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有一年冬天,他年老且双目失明的母亲忽然想吃笋。当时,大雪封山,山上没有笋。但孝顺的孟冬还是带着锄头来到山上,久寻无果,急得他抱着一株大毛竹哭起来。说也奇怪,就在他眼泪滴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了笋芽,孟冬欣喜若狂,马上带回家,给母亲煮了一锅笋汤。从此,四明山上,冬天也有笋了。为了纪念孟冬,人们把这时产的笋称为“冬笋”。

余姚柿林村

柿林村·笋

      虽然远离城市,怡然自得,柿林村人却丝毫没有闭塞隔绝,反而用最淳朴的乡村性情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青石路间穿梭,客栈与饭店随处可见,却丝毫不突兀。人们怡然自得的坐在自家门口,也不刻意的招揽生意,仿佛路过的游客,若是选择了自家,才是难得的缘分。

      交通:

      公交:从余姚坐509路到大岚镇,再转629路到柿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