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远景建筑! [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

免费发布信息

热门关键词: 设计施工 砖瓦 彩画 建筑案例 园林景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古建旅游

黄河边,西纸坊村的“古韵新唱”

浏览次数:823     发布时间:2020-12-11

  

 

山东省滨州市是黄河下游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黄河横贯该市6县(区),形成一条得天独厚的“黄河风情带”。在距滨州市城区约10公里处,沿黄古村西纸坊村生态秀美、景色怡人。依托鲁北乡村特色和黄河古渡风情,西纸坊村走上了“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以创新实践生动讲述着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新老方台:实现安居留住乡愁 

关于西纸坊村的得名,村头碑刻援引《山东省滨县地名志》:“洪武二年,张文进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下转枣强又迁此,以姓立村。村西南多桑树,民以桑皮造纸,称纸坊。” 

据村里老人讲,因为村子靠着黄河,以前许多人家有渡船,慢慢地,这里成了黄河上的一个渡口。渡口弯弯,像蝎子翘起尾巴,因此,西纸坊村过去也叫“蝎子弯”。 

村名的更迭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村里家家户户垒起的方台也见证了滩区的岁月变迁。 

历史上,为抵御黄河水患,村民将房屋建在几米高的方台上,甚至多次垒土垫台、重修房屋。久而久之,这种高台民居成为西纸坊村的一大特色。 

1996年,黄河洪水淹到了村口。西纸坊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新筑方台,村民逐步实现安居梦,90%的村民到新方台居住,只剩下一些老人还住在老方台。此后,每家每户的老方台成为历史印迹,时光好似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家里有自行车的就算经济条件好的,大部分人出行靠步行、照明点煤油灯、联络靠敲钟、建造房子和院墙用土坯,两扇木栅栏用石柱一固定就是大门。 

近年来,村子的变化越来越大。2016年,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在滨州召开,大会闭幕式在西纸坊村举行,平静的村子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当时,老人只知道村里在搞建设,并不知道古村镇大会是什么。在外工作生活的村民大多支持改造老方台,如果不改造会越来越破败,但改造、开发不能破坏原来的风貌,让记忆中村子的样子消失。 

为了留住老方台的乡愁,村里加强了对老方台的保护利用,在部分高台上建起乡村民宿,如今已建成高台民宿院落16座,有客房47间。民宿的设计修旧如旧,遵从土坯高台的建筑形态,保留了原始的质感和痕迹。“20174月,西纸坊乡村旅游项目正式开园运营,主打‘黄河古村’品牌,最大限度保留了村落原始风貌和村民生活习俗。”滨州黄河风情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士民说,除开发精品民宿外,村里还引入非遗、文创、研学游等业态,满足游客需求,为古村落带来了新机遇。 

黄河号子:接地气的生活旋律 

“升起来啊,嗨呦!” 

“使劲拉啊,嗨呦!” 

“拉到顶啊,嗨呦!” 

…… 

特色民俗表演黄河号子激情四射、节奏铿锵,是西纸坊村的特色表演项目。 

黄河号子在过去伴随船工劳动产生,是船工生活的真实写照。西纸坊村一位老人说,村里曾有50多艘船在黄河上运煤、油。黄河船工祖祖辈辈漂泊在黄河上、生活在木船上。“黄河船工从来不行‘哑巴船’,船工一投入工作就开始唱号子,船上岸检修要唱,检修后拖船下水也要唱。”老人说,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过程中,船工唱出了“行船号子”“升帆号子”“探水号子”等许多类型的黄河号子。最初,船工号子由一人或多人即兴演唱,领号人喊完一句,众人齐接:“嗨呀!嗨呀嗨”,传唱多了,就变成一种习俗保留了下来。 

声声号子反映出船工的喜怒哀乐,是黄河岸边最接地气的生活旋律之一。如今,为让这些黄河民俗“活”在当下,滨州市将黄河号子文化元素与当地文艺创作紧密融合:京剧《游百川》把黄河号子作为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符号;2020年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以黄河号子为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微电影《黄河夯号》获得山东省非遗微视频大赛优秀奖;西纸坊村也在挖掘、整理黄河号子、西河大鼓、吕剧等一批曾流布于当地的非遗项目。 

高士民说,西纸坊村建设了铁坊、盐坊、皮影戏馆等12座手工工坊,以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吸引群众领略黄河风情,还创作推出了《黄河大典》民俗演艺,定期在园区演出,以更直观的形式向游客展示黄河文化内涵和“黄河宁、天下平”的主题。 

“参与民俗体验项目,游客才能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很好。”来自滨州博兴的游客王颜对工坊体验赞赏有加。 

其实,在西纸坊村,吸引而来的不光是游客,黄河泥陶传承人王超就选择入驻这里。在一间古朴的房舍里,他展示了用黄河泥烧制的摆件、茶具等。王超说:“我是在黄河滩玩着泥巴长大的。2010年,我到江苏宜兴学习紫砂工艺后,就将这项手艺用到了提升黄河泥陶实用性的研究上,制作出许多实用、美观的茶具,也吸引了一批游客来此近距离感受黄河文化。” 

越来越多对黄河滩寄予感情的画家、手艺人等入驻西纸坊村,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活力。 

乡村旅游:业态融合促增收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纸坊村是具有黄河流域典型特征的北方古村落,如今西纸坊村添了许多新鲜事物。漫步西纸坊,看大河奔流、观七彩花海、赏非遗民俗,随处可以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可谓一村翠绿、一塘清水、一院洁净、一品乡韵、一个产业、一方幸福。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群众入股、合作共建的创新模式,一是把闲置资源盘活起来,开民宿、做餐饮、建工坊;二是把土地流转起来,实行土地规模化利用,打造高效生态休闲农业;三是把村民调动起来,营造‘家家上项目’的氛围。”高士民介绍,目前,西纸坊村景区负责接待、民宿管家等的工作人员有八成是该村村民,同步带动贫困人口50多人就业增收。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纸坊村人,村里乡村旅游项目刚启动那会儿就到景区上班,一晃已经3年多了。”西纸坊村景区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徐宗莹说,近年来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许多过去像她一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村创业了,通过经营民宿、工坊、农家乐等获得了成就感,找到了归属感。 

对因车祸致残的邻村村民王兴吉,西纸坊村景区给了他二次创业的机会。“到景区后,我开起了香油、芝麻酱加工坊,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就接了上万元订单。我的生活是托了景区产业聚集的福。”王兴吉说。 

据了解,西纸坊村乡村旅游项目已先后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500万元,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近2亿元。今年7月,西纸坊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增强了全村从事乡村旅游的人的心气儿。当前,西纸坊村正推进实施民宿集群工程建设,在民宿运营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依托黄河文化和优质生态,景区团队拓展、团队游等组团业务也越来越热了。 

记者手记 

黄河东去,从过往走来,向未来奔涌。 

高台、号子、吕剧、泥陶……在西纸坊村,这些既是岁月印迹的表征,也反映了与黄河伴生的形态各异的民风习俗。如何赓续黄河文化,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尤为重要。从以往的“空心村”到如今风景优美、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西纸坊村的蜕变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从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滨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幸福黄河工程”,西纸坊村抢抓机遇,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借力“文旅+”探索,适时推出黄河大庙会等群文活动,面向游客推介黄河大鲤鱼、河虾等特色乡土美食……文旅要素不断丰富,游客纷至沓来,乐在其中。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多业态融合在助力人才回流、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倒逼西纸坊人从更深层次挖掘本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为实现良性、可持续的乡村发展作出探索。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