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远景建筑! [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

免费发布信息

热门关键词: 设计施工 砖瓦 彩画 建筑案例 园林景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建筑保护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实现路径

浏览次数:933     发布时间:2021-07-1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标志着其价值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公认。良渚遗址保护是大遗址保护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经验可以为同类型大遗址的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严格地说,“大遗址”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伴随对大型古代文化遗址保护实践逐步提出、成熟的工作或管理概念。近年来,全社会对大遗址价值的认知显著提升,对大遗址的考古研究、价值挖掘、经费投入持续加大。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大遗址保护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将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 

一是更加注重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等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深刻认识大遗址价值,科学准确地展示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大遗址的考古学研究。 

二是更加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未来,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必须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契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同。如随着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大遗址的保护也应成为“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的重点。 

三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价值展示阐释。全面准确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必须建立中华文明大遗址谱系,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大遗址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认知阐释,放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加以比较研究。大遗址的特征决定了其可视性差、展示难度大,需要不断创新展示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ARVR5G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众参观体验。 

【 来源:浙江日报    柴晓明 作者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