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远景建筑! [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

免费发布信息

热门关键词: 设计施工 砖瓦 彩画 建筑案例 园林景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建筑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提升软硬实力

浏览次数:824     发布时间:2021-07-19

  

 

编者按 

从烟囱林立、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基地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典范,从受限于“天堑”的局促城市空间到开拓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从化工围江的“工业锈带”到原居民与新业态共生共荣的“城市秀带”……新一轮城市更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古老城市面貌。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叠加新兴产业的蓬勃朝气,让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城市历久弥新,焕发出独特魅力。  

重庆:优化重塑打造山城新名片  

□记者陶冶重庆报道 

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城市山水自然资源本底特色鲜明。但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曾经的重庆工厂林立、污染严重,好山好水的魅力未能充分彰显。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规划六张城市“新名片”,朝着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典范城市大步迈进。 

缺什么补什么改善人居环境  

2018年开始,重庆市在国内较早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立足打造“完整社区”,积极探索改造内容清单化、推进方式系统化和投资运维市场化的工作模式,改善市民生活条件。 

重庆将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定位为重大民生工作,立足顺应群众期盼和需求,把选择权交给群众。政府部门给老百姓提供清单化的改造选项,根据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合理确定改造提升内容,确保改造提升后的老旧小区“面子”好看,“里子”好用。 

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安置房小区经历近30年岁月的“洗礼”,存在配套设施差、安全保障差、市政基础差、卫生环境差等问题。得知要启动改造,一些居民表示欢迎,但也有不少居民怀疑观望,有的甚至希望政府对片区进行拆迁,拿钱走人。 

通过耐心细致的动员工作,群众改造意愿从最初的23%上升到90%多。现在,改造完成后的邢家桥安置房小区,屋内外墙体坚实干净,厨房厕所明亮通畅,还新增800个停车位,488户居民感慨“破房”摇身变“洋房”。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能显著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同时也会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重庆市在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中,注重市场机制运用,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和运维。 

在九龙坡区红育坡片区改造中,重庆探索运用PPP模式,让社会资本牵头直接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地方政府以停车、充电、农贸市场、公房、闲置物业、广告、保洁等七大类经营性收入作为未来收益,通过PPP模式的ROT运作方式,引入北京愿景集团与地方国有公司投入3.7亿元组建项目公司,负责片区改造和运营,包括改造期1年、运营期10年,完全市场化运作。 

山城重庆由于地势所限,中心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公共空间少,城市功能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一些难以开发的“边角地”,经常被人开垦来种菜或倾倒垃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重庆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近年来积极探索“变废为宝”,将大量坡、坎、崖“边角地”改造成为开放式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为市民建起家门口的免费“健身房”。如今,重庆中心城区已建成投用近百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可服务周边群众约350万人。 

重塑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空间  

天气晴好的早晨,重庆江北区北滨路附近居民刘斌都会来到嘉陵江滨江跑道慢跑。“从家里走过来只要六七分钟。新修的滨江跑道干净、整洁,既能看江景,一路又有花草相伴,感觉格外清爽。”刘斌说。 

长江、嘉陵江交汇,构成重庆中心城区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空间格局。但很长时间里,江岸建设粗放、无序,厂房、高楼、高架桥密布,市民“见江难近江”。 

为修复生态,还江于民,2018年开始,重庆启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取缔沿江污染源,调整码头、工厂、市场等功能布局,着力恢复江岸线生态廊道功能,为市民营造亲水的绿意空间。 

嘉陵江北岸的相国寺码头和忠恕沱码头一带曾经餐饮渔船集聚,江面污水横流,江滩上的货运码头和停车场杂乱不堪。经过治理,如今这里的江岸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从两江汇合的朝天门出发顺长江而下出铜锣峡,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广阳岛映入眼帘。 

面积近10平方公里的广阳岛曾在“大开发”理念主导下规划300多万平方米的房地产项目,先后开挖平场地块2.68平方公里,修筑城市道路25.45公里,让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尺度梯田、自然水系肌理不复存在。2018年,重庆市果断叫停广阳岛开发,启动生态修复,建设“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 

如今,完成两期生态修复后,沿着环岛生态体验线路,江、山、峡、岛、湾、滩等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漫步全岛,处处呈现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构成的原乡风貌,西岛头的上坝迎宾林、野猪林鸟语花香、林木葱茏,综合示范地的广阳原乡、山顶的览江台、东岛头的燕子坪、雁鸭湖等区域描绘出原生态的巴渝乡村田园风景。未来,广阳岛还将布局国际会议中心、大河文明馆等公共设施,成为长江生态文明的集中展示地和国际大河文明交往中心。 

城市名片更新提升产业水平  

近年来,在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推动下,凭借独特的城市地貌、千奇百怪的出行方式、璀璨的夜景和诱人的美食,重庆成为国内最火热的“网红”城市之一,重工业城市的帽子已少有人提及。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过去重庆的名片有汽车、摩托、火锅、小面,夜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庆明确提出要做靓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新名片,提升重庆的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名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由城市发展阶段决定的,更新是常态。随着重庆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过去的名片不足以全面、充分地展现重庆城市的功能,需要打造一些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城市新名片。 

这位负责人表示,城市新名片重在功能,而不是做“盆景”,是要让城市功能名片成为行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并围绕新名片构筑产业发展生态圈、串起产业链,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重庆将高水平打造的这六张城市功能新名片,立足于产城景融合发展,不只是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更重要的是以点带面,引领带动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率先建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具体而言,以两江四岸、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城市重点功能培育区建设为重点,重庆将加强科技创新、国际消费、对外交往等功能及相应设施的布局,提升国际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尽快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源。 

打造长嘉汇、广阳岛、枢纽港等城市功能名片,则在于锻造重庆在文化、生态、交通等重要城市功能的长板,能够更加充分展现重庆作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以及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打造科学城、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功能名片,则是补齐重庆在创新、艺术等重要城市功能的短板,有利于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在更广范围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加快推动“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同时有利于整体提升重庆的发展质量和城市品质。 

济南:动能转换开启泉城新引擎  

“智造”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济南章丘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世界最大的碾环机正在轧制外径6米、单重数十吨的环形大锻件。 

“按照传统工艺,轧制这样的大锻件至少需要3天、前后烧制5次,现在最多只要7分钟。”伊莱特公司执行总裁曹绪忠说,公司2018年投产高合金钢及有色金属大锻件项目,产品在核电风电、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使我国锻件大型化走在世界前列。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支撑,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新一轮地区和国际竞争的主要“竞技场”。济南工业文化厚重,产业基础雄厚,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是国内制造业门类完备的城市之一。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汲佩德说,近年来,济南市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特征新趋势,聚焦“智造济南”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能经济强市和数字先锋城市,先进制造业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市场主体、发展动能进一步提升。 

中国重汽高端重卡商用车、济南二机床大型冲压生产线行业领先,走向世界;浪潮服务器蝉联中国市场第一,AI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天岳碳化硅衬底材料成功实现我国关键前沿半导体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齐鲁制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医药科技前沿;华熙生物透明质酸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今年以来,总投资467.3亿元的62个智能制造重大项目在济南相继开工投产,成为“智造济南”建设的新引擎。据统计,济南市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规模总量突破7000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5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5.3% 

新旧动能转换迈向“黄河时代”  

今年1月,在济南市天桥区的泺口浮桥渡口旁,随着“黄河号”盾构机巨大刀盘破土而出,济南黄河隧道工程西线隧道顺利贯通。加之去年10月率先贯通的东线隧道,至此“万里黄河第一隧”全线贯通。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之一,济南黄河隧道南面连接的是济南老城,北面连接的是正在火热建设中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按照计划,隧道将于今年10月建成通车,届时开车最快4分钟、乘坐地铁2.5分钟可穿越黄河,比绕道济南黄河大桥节约近一小时车程。 

作为我国黄河流域少数几个处于地上悬河段的省会城市,自从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济南后,黄河成为阻碍济南城市发展的一道天堑。经过多年发展,济南形成了以大明湖为中心,东西狭长、南北短促的带状格局,城市发展空间日益受限。 

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掀开济南建设起步区、推动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据了解,起步区面积约798平方公里,蓝绿空间占比大于70%;发展定位为“四个新”,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 

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的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已落地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三家中科院分支机构和燃气轮机等产业化项目;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实现一期交付,20兆瓦燃气轮机项目完成点火试验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目前,起步区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6家,签约项目81个,总投资2544亿元。 

北京同德资本集团董事长张强认为,站在重要历史关口,济南正迎来国家战略叠加的“黄金机遇”。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四大国家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将使济南成为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根据《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到2025年,起步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智慧宜居城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记者王志济南报道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的省会,济南近年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强化“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推动城市发展由空间拓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速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打造“未来之城”。  

“科创引擎”驱动提升城市硬实力  

今年427日,由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主持研发的“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两颗卫星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距离地球500千米的预定轨道运行。齐鲁卫星项目成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作为济南创新打造的山东首家不像大学、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不像事业单位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有效破解科研与成果转化“两张皮”问题。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孵化124家高技术企业,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过380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硬实力。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牛长春说,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济南市积极规划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区域性原始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奕介绍,齐鲁科创大走廊规划形成“一廊六带、四圈多园”的总体空间结构,打造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中科院科创城创新圈、未来战略创新圈四个3-5公里创新圈,各创新区内形成多个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园区,满足创新全生命成长周期对创新空间的需求,形成涵盖“重大设施-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来自济南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近几年,通过全力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和科创济南,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济南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城市创新能级、大科学装置建设、原始创新能力三个历史性突破,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170家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彻底改变了济南没有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局面;超前布局“电磁驱动高速测试装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8年底的1636家增长到302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45亿元增至337.75亿元;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43项。 

南京:有机更新焕发古城新魅力  

□记者孙寅沈汝发南京报道 

长江南京段沿线一改往日“码头嘈杂、化工厂聚集”的形象,转变为串联起鱼嘴湿地公园、绿博园、宝船遗址公园等的滨江风光带;位于老城南的小西湖片区不再是年久失修、公共设施不完善的棚户区,而是原居民与新业态“共生共荣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逐步成为产业中坚力量…… 

从治污攻坚改善城市环境,到城市有机更新焕发新活力,再到布局新兴产业激活新动能,南京这座古城正在不断自我完善中展现出新魅力。 

山水城林融合  

阅江楼上看碧空天堑、玄武湖公园赏映日荷花、鱼嘴湿地公园观江豚嬉戏……在南京,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2018年开始,南京市各区及江北新区“一把手”每年年初向市委签订环境保护“军令状”,建立部门联动的“大环保”机制,坚持把治污攻坚推进到底。 

2020年,南京市大气、水环境质量均列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环境空气优良率83.1%;完成31项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国考省考断面和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以上……“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南京一步步变为现实。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市已经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特别是在碳减排、长江大保护、蓝天碧水保卫战等方面将强力推进,力争让南京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城市有机更新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老城区保留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在时间的冲刷下,老城区的不少小区成了“脏乱差”、不宜居的棚户区。 

改造老城区,南京经历了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转变。2015年谋划改造位于老门东附近的小西湖片区时,南京从“小规模、渐进式”保护开始,坚持“延续生活、延续传承”的持续改造,探索了一条“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保护新路径。 

如今的小西湖片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保留了原住民的烟火气,还有落户了腾讯棋牌IP场景的“欢乐茶馆”、“大闹天宫艺术馆”、虫文馆、精品民宿花间堂等项目,让老城发展更有内涵、更具品质。 

梧桐绿荫盎然、历史文化遗迹集中的长江路早已是南京市的一张名片,玄武区继续深挖长江路历史底蕴和商旅资源,新建文化艺术长廊,实施地面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推进夜购、夜食、夜演、夜展等“八个夜行动”,不仅为长江路再添新景观,还大幅提升了在此生活、旅游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除了小西湖片区、长江路文旅集聚区外,南京还推动颐和路、评事街、金城花园、四方新村等历史地段和老旧小区综合环境整治,让老城留住风貌、留住历史、留住记忆。 

新兴产业崛起  

美丽古都正在“蝶变”。昔日“化工围江”的长江沿岸,如今正在打造鱼嘴、江北新区定山、绿水湾等九大城市客厅,布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让工业“锈带”成为生活生产的“秀带”。 

去年底,南京主城区城市更新项目——鼓楼区幕府创新区产业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幕府创新区计划投资40余个重大项目,计划投资规模超过400亿元,重点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引擎、以新型都市工业和现代商贸商务为基础支撑的“2+1”产业体系。 

而在幕府创新区东边、位于栖霞区的中国(南京)智谷已经集聚了约300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其中不乏中科院院士、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及专家团队领衔成立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团队携手人工智能专家余凯博士团队成立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个新兴产业成为栖霞区的主导产业。 

根据南京市“十四五”规划,南京在对既有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重点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八大产业链,并大力培育未来网络、区块链、航空航天设备、量子信息、安全应急等一批未来产业,形成新兴产业梯队和增长点。(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