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远景建筑! [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

免费发布信息

热门关键词: 设计施工 砖瓦 彩画 建筑案例 园林景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古建研究

一幢历史建筑重焕新生的记录

浏览次数:1200     发布时间:2021-08-30

  

 

这是一幢无法找到确切主人的历史建筑,我们只能依据门匾上雕刻的文字来推测曾经的过往; 

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注入文化内涵,激发青春活力,百年老屋焕发新的生机; 

这是一份令人感动的力量,徜徉其间的游客和居民,都能参与一幕幕现代与历史的时空对话。 

八月未央。距2020年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系列活动已经过去一年,再一次走进活动主办地之一——抚州文昌里,通过一幢历史建筑重焕新生的解读,可以清晰触摸到文化赋予的城市温度。 

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线上VR展馆建设,不仅是对设计空间的全维度呈现,也是对历史建筑的一份尊重表达 

河东湾131号,江报全媒体互动体验馆。 

汤晓勇和助手正在对一台播放设备进行调试,他们准备将前不久制作完成的线上VR展馆“搬”到线下,让游人能够通过最简单的设备,即便是置身实体馆内,也能拥有不一样的视角,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 

汤晓勇是黎川县良缘文化传播公司的创始人,专业从事VR全景技术制作和传播。几个月前,他偶然间发现设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河东湾片区的江报全媒体互动体验馆,切身感受到省级党媒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时代发展印记,以及融汇其间的传媒推介、休闲空间、互动体验等功能展示,眼前一亮的同时,他决定做点什么。 

随后,经过充分的前期沟通,汤晓勇和他的摄制团队历时月余,推出了抚州首个线上VR文化展馆——江报全媒体互动体验馆全景VR版本。其中融合运用了3D展厅技术和互动式体验,集纳视频、图文、海报、网络链接等多种新媒体展示形式,能够让体验者身临其境,让眼睛看到的图像和文字“活起来”,增强线上游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活起来”的不只是一座文化展馆,还有建筑本身。 

据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这栋民居相传为清代建筑,房子主人是明朝万历年间举人吴应试的后代,吴应试曾先后担任过浙江龙游县知县、广东阳春县县令,回临川老家期间,参与修复了千金陂、万魁塔等。他的后代在道光年间建了这栋宅邸,鉴于其祖上的功绩,当时的临川知县允其将门匾雕刻为“世大夫第”。 

在我国古代,“大夫第”多指文职官员的私宅,象征着某种不同于普通民众的身份。而“世大夫第”,则是承袭祖上府第称号,彰显着一个家族的显赫。 

由于年代久远,民居的主人是否属于吴应试后人已无从考证,居住在这里的一代代住户们倒是见证了文昌里河东湾片区的繁华与没落。从资料图片可以看到,修葺前的“世大夫第”残垣断壁,掩映在荒草丛中,掩不住的孤寂与凄清。 

直到2020年,随着一场在全省极具影响力的年度文化交流活动确定在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世大夫第”与其他众多的历史建筑一起,迎来了焕然一新的机会。 

如果说建筑物整体修复是形体上的重生,那么,江报全媒体互动体验馆的落户和建设,则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这座历史建筑文化的灵魂。 

江报全媒体互动体验馆的设计风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融入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业态,成为河东湾片区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展馆。二是全面体现媒体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属于兼具展示与服务功能的城市文化空间。三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内,分别设立了直播访谈室、新闻发布厅、创业咖啡吧等区块。开馆后,以鲜明的特色迅速引发关注,受到来自省内外游人和当地居民的热捧。 

“能够通过数字技术的传播,呈现出一幢老房子新的生命力,并且可以让更多的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汤晓勇和他的制作团队以一种倾情付出的方式,诠释着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创新实践。 

文化创新,让历史建筑向阳而生。 

从“网红燕子”到“我要上头条”,群众喜闻乐见的背后传递着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里留下的经典名句。 

国人眼中的燕子象征着和谐美好,代表着居住环境的优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风格的改变,无论城乡,燕子的身影愈来愈少。而在“世大夫第”的厅堂里,有3个燕子窝,这背后还有一个暖心的故事。 

20205月,“世大夫第”在改造为江报全媒体互动体验馆时,原本里面只有一个鸟巢。考虑到长期运营的实际需求,借鉴一般经营场所的装修做法,最初的设计思路是做成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天井部分采用玻璃封顶,保留透光,雨天防雨水进入,盛夏防冷气外泄。为了方便燕子进出,则尽量打开房门,让它们改道。 

随着一窝小燕子的诞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成燕觅食越来越勤,早晚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燕子的命运得到多方牵挂。项目方临时调整设计方案、施工周期,保留开放式天井,为燕子让出一条顺畅的飞行通道,并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这窝燕,让它们安全地育雏、成长。 

人类付出的努力,鸟类以行动予以了肯定和认同。不久,又一对燕子来到这里衔泥筑巢,开始新生命的孕育。到了今年5月份,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厅堂的房梁上又有了第3个燕巢。一年多来,已经有十余只雏燕从这里飞出,“江报馆的燕子窝”也成了文昌里一个网红打卡点,游人和市民们都愿意前往探巢,看成燕喂食、雏燕学飞。 

与“网红燕”同样受到游人和市民喜欢的,还有设在厅堂里的一台具有互动体验功能的电子设备,这是江西日报社技术团队自主设计开发的“我要上头条”。参与者只需站在设备前点击开始键,就会自动生成一张带有“江西日报”报头的版面,头版头条位置正是参与者的照片,再用微信扫一扫同时生成的二维码,就能将这个版面保存在自己的手机里。 

“我是一名《江西日报》的老读者,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登上‘头版头条’,很自豪,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抚州市委一位退休老同志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暖心之举守护了鸟巢,更守护了抚州这座文化之城的文明风尚;创新互动丰富了展馆内容,更丰富了来来往往游人和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有创意、更有温度的文化情怀。 

文化的力量,温暖而坚定。 

一波接一波的活动,一场接一场的图片展,一幢历史建筑散发出的文化魅力,处处彰显着文化自信 

87日,立秋。 

几名年轻人走进设在江报全媒体互动体验馆里的新闻咖吧,找一个位置坐下,透过玻璃墙,可以看见一个小小的院落,院里的绿植按照自己的形态生长着,虽然没有专业打理的那般精致,却也有着别样的味道。 

提供一方自由生长的空间,不仅在绿色植物,在新闻咖吧的运营思路也能够得到体现。 

“咖吧除了给文昌里的游人提供一个休闲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线上内容产业与线下文化空间的跨界融合,将咖吧打造成青年创业的众创空间与抚州文化生活潮流的策源地。”在江西熹玉文化创始人、新闻咖吧品牌主理人张柠玉看来,咖吧只是文化产业链条的前端窗口:“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城市文化空间,通过观影会、读书会、品鉴会及配套的私域流量孵化,厚植空间运营基础;通过新媒体项目实操运营、创意文化内容设计与导入,打造文化创意案例;推进众创项目孵化、创业路演、思享会等,聚集更多创业团队,一起来为这座城市贡献创新力量,从而让这杯咖啡也有着更多可能。” 

在新闻咖吧的墙上陈列着一幅幅摄影作品,记录了抚州各地脱贫攻坚的场景,摄影展由抚州市委宣传部、抚州市新闻摄影协会等部门联合举办。兼具展陈功能的咖吧,这是建设之初决策者提出的设计思路,也是新闻咖吧和其他咖啡吧不同的地方。一年多来,这里先后举办了光影70年摄影图片展、探寻抚州文化符号之黎川油画展、抚州高校书法艺术作品展等多个展会活动,成为当地文化艺术展示场馆的新生力量。 

与新闻咖吧互为呼应的是同样设在体验馆内的新闻直播室和发布大厅。作为省级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基地和众创空间,探索出一个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以一年前七夕之夜的小提琴演奏会为发端,先后举办了抚州“青年创新汇”创业论坛、抚州消防救援支队学习百年党史直播访谈、金溪英雄老兵宣讲团走进江报馆等系列活动,其中“金溪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访谈节目,借助省级新媒体发布平台“赣鄱云”的省市县三级联动,获得了140余万的播放量。 

这幢见证了百年风云的历史建筑,已然成为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历史建筑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是城市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载体,也是留给当代人如何利用与保护的课题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 

住建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通知》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该通知同时明确,支持和鼓励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要在保持历史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 

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开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要求全省各地于202110月底前将符合标准的建筑确定为历史建筑,并在12月底前完成所有已公布历史建筑的标志牌设立工作和测绘建档工作。省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及:开展历史建筑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数字档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历史建筑数据库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互联互通。支持和鼓励在保持外观风貌、典型构件基础上,赋予历史建筑当代功能,与城市和城区生活有机融合,以用促保。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一位专家实地考察了江报全媒体互动体验馆之后,感触颇多。他说,当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保留历史建筑的外形,内部装修则遵循现代化风格。而这里无论内部还是外观,都基本上没做改变,其设计风格和运营模式,能够让人感受到现代与历史的交汇,体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创新。 

河东湾131号的实践,是项目实施者交出的一份文化答卷,也是我省众多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缩影。在全国对于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愈来愈关注的背景下,全省各地如何结合自身文化优势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值得期待。(来源:江西日报    温 凡)